传统核心资产不敌硬科技 基金业绩首尾相差130%

  

传统核心资产不敌硬科技 基金业绩首尾相差130%

记者 安仲文

  拥抱传统核心资产还是新兴硬科技,已成为年内基金业绩大战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近百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50%,硬科技基金成为市场主导;而亏损基金则多达上千只,基金首尾差距更扩大至130%。

  基金业绩冰火两重天

  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公募基金产品业绩最高已超93%,最低则亏损约38%,基金首尾业绩差距超130%。按份额单独计算,截至目前有94只公募基金产品年内业绩超过50%,前十强的基金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全部超过70%,包括信诚新兴产业基金、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前海开源新经济基金、金鹰民族新兴基金、长城行业轮动基金在内的五强选手,今年以来的盈利幅度更是全部超过90%,而年内收益超过30%的基金产品则达到359只。

  尽管今年以来基金产品的赚钱能力极为惊人,但A股市场风格的结构性分化也造成了基金产品业绩层面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数据显示,在许多基金产品年内躺赢结构性行情之际,按份额单独计算,全市场尚有超过1700只产品陷入亏损,其中80只基金产品年初至今亏损幅度超过15%,亏损幅度最高约38%。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绩分化的核心原因是,基金经理对传统蓝筹和新兴硬资产公司的不同理解,到底谁更具有进攻性?是重仓新能源还是继续豪买白酒互联网,已成为今年基金业绩大战的关键因素。

  传统核心资产遭看淡?

  “今年消费板块并不像过去那样具有进攻性。”海富通基金高级股票分析师刘海啸说,消费行业整体景气度仍处于低位,但基本面最差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随着疫情的缓解、地产等主要经济活动的提振,消费行业有望迎来真正的恢复,但消费类股票的表现将更多扮演防御角色。

  融通基金相关人士也认为,尽管新能源产业链相关股票品种经历了长时间的上涨行情,市场对此也抱有一些疑虑,但从产业趋势、市场空间来看,新能源方向的龙头股还存在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若简单以静态PE等指标去投资高科技公司,往往就会出现过早下车的情况,与大消费相比,新能源等方向投资机会整体表现更具吸引力。

  多个顶级海外基金的大量减持,让消费股在各类资产吸引力排名中出现了下降,这可能也意味着,大消费短时间内难有施展的空间。

  

传统核心资产不敌硬科技 基金业绩首尾相差130%

记者注意到,欧洲太平洋(601099)成长基金在第三季度内减持贵州茅台(600519)约70万股,并让出持股最大基金的宝座。高瓴资本三季度减持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消费股,包括良品铺子(603719)、爱尔眼科(300015)。高瓴资本旗下的HCM中国基金二季度末持有爱尔眼科股票数量超过8200万股,但在今年三季度末,高瓴资本已退出爱尔眼科的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与此同时,就在本月,良品铺子披露通告表示其股东高瓴资本拟减持良品铺子股份数量不超过2406万股,合计不超过其总股本的6%。

  有基金继续重仓硬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今年全市场基金业绩的佼佼者,暂列全市场第六名的东方阿尔法优势产业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到83%,该基金也在当前十强基金中率先披露了三季报。

  东方阿尔法优势产业基金经理唐雷在三季报中表示,三季度A股市场的特征是整体震荡,结构分化。首先,疫情反复压制经济活动,国内陆续出现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疫情,对于局部地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比较大的扰动,海外疫情也呈现此起彼伏的状态,对全球经济活动的抑制作用短期无法消除,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其次,在房地产政策收紧之后,地产销售下滑,房地产产业链对经济也有一定的拖累,部分民营地产公司出现流动性问题,对市场流动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他表示,2021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继续经历“戴维斯双升”的投资机会,处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主升浪中,因此基金在三季度仍然重点配置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板块内部,判断在产业趋势爆发和行业景气快速上行阶段,上游资源由于受到供应的限制,会有很大的涨价弹性,是最为确定且最有弹性的细分方向,提前重点布局了锂电池上游资源端的锂和镍,以及部分紧缺材料环节,获得了较好回报,抖客网,因此在同类型基金中位居全市场前列。

原标题:【传统核心资产不敌硬科技 基金业绩首尾相差130%
内容摘要:记者 安仲文 拥抱传统核心资产还是新兴硬科技,已成为年内基金业绩大战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近百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50%,硬科技基金成为市场主导;而亏损基金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zmt/33144.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26日机构强推买入 6股极度低估
下一篇:基金“包场”频现 中小票并非无人问津